备受瞩目的北京新机场自2014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各项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截至2016年9月,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混凝土工程量已完成60%以上;飞行区工程全面进行土方、地基、排水、下穿道等施工作业。从建设情况看,北京新机场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内外枢纽机场成功的建设经验,新理念、新技术在多项工作中得以体现。
提升联程运输效率,方便旅客更快捷地抵达机场,这一新思路在北京新机场的规划中得到充分考虑。北京新机场与北京主城区直线距离46公里,较目前首都机场的25公里距离更远。为了让旅客在机场与市区、机场与机场之间的旅途更加顺畅,新机场在规划中考虑到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中转,确保未来枢纽功能更加高效。
据了解,新机场着重推广“空地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将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导,形成具有强大区域辐射能力的立体交通体系。
在道路交通方面,有“三纵一横”路网,分别为大广高速公路北京六环至黄垡桥段(扩建)、北京城区经新机场至霸州高速公路(新机场专用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北京五环至市界段及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在轨道交通和铁路方面,有“两纵一横”轨道网,分别为新机场连接北京市中心的快速轨道(新机场快线)、北京至霸州铁路(京霸铁路)及廊坊经新机场至涿州城际铁路(廊涿城际)。
根据规划,今后旅客可通过这些路网与北京市中心区域以及公路铁路衔接,1小时左右可通达天津、唐山、保定等城市,2小时左右可通达石家庄、秦皇岛、济南等城市,3小时左右可通达太原、郑州、沈阳等城市。
新机场航站楼在设计上采用的是五指廊构型。这种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廊短,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步行时间仅需8分钟左右。此外,北京新机场在规划建设时,首次将轨道站台与航站楼一体化设计。轨道交通在航站楼地下纵贯穿越,站台位于航站楼进出港大厅下方,旅客达到航站楼后,可在站厅层办理乘机手续并通过安检,或乘坐电梯直达国际出发层。方便旅客的设计理念显露无遗。
不仅如此,为保障航站楼结构的抗震安全,航站楼采用了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了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建成后的北京新机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
新机场跑道构型方面也着眼于提升运输效率。据了解,北京新机场飞行区总投资144亿元,主要工程内容为首期的4条跑道以及相关的滑行道及站坪,面积在900万平方米左右。首期建设的4条跑道采用新型的“三纵一横”全向构型,在国内尚属首次,而这种构型也是对北京双机场发展的一种协调与平衡。在设计时,考虑到目前首都机场的出港航班中约70%的航班航向朝南,新机场设计了一条侧向跑道,在起飞风向不利的条件下为向南飞行的航班提供一个快速直接南飞的通道。这种设计增加了空管运行的可行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域资源,对提高新机场的起降能力和正点率将起到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