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西段,一辆贴有“公务车辆”标识的黑色轿车在驶近斑马线时,车速慢慢降了下来。斑马线上,两名老人向礼让的驾驶员点点头,随后安全地走到了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
4月2日下午,江苏南京市交警一大队民警马世轩在板仓街地铁四号线蒋王庙站前的斑马线上将一辆不礼让行人的黑色轿车拦下,并对驾驶员作出了罚款50元记3分的处罚。当天,他累计查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15起。
……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行动,倡导斑马线前减速、停车礼让行人,从呼吁宣传到铁腕治理,各地都有哪些积极探索,取得多少实效?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
源头治理
充分发挥三类驾驶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执法力度
在刚结束的“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举办期间,前来广西南宁观看比赛的外地球迷叶先生对南宁市良好的交通秩序印象深刻:“每次走斑马线过马路,车辆都会礼让我们,路口也很少见有行人闯红灯。”
“好秩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科科长梁宇新介绍道,“南宁的‘斑马线不文明’也经历了由点及面的‘源头治理’。”近年来,南宁市以实施“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公务员、公车驾驶人、公交车驾驶人和出租车的示范带动作用。
早在2013年6月,南宁市就在全市部署开展了“尊重行人·礼让斑马线”活动,组织动员党政机关公务人员自觉践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对公务员和公车驾驶人存在的包括不礼让斑马线行人在内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除由公安交警部门严格依法实施处罚外,同时抄告同级纪检监察部门,由纪检监察部门督促车属单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内部批评教育及问责处理。”梁宇新说。
公车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二步,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市文明办、市交通运输局密切协作,牢牢抓住公交、出租车这一关键群体。”梁宇新介绍。一方面,督促公交、出租车企业加强对从业驾驶人的教育管理,全市4388名公交车驾驶人、1.8万名出租车驾驶人全部签订“礼让斑马线”承诺书;另一方面,把“礼让斑马线”要求纳入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信誉考核范畴,与财政补贴发放、出租车经营权指标投放、行业评先评优活动等相挂钩。
尽管“三公”人员和出租车行业带了个好头,“但部分私家车冲闯斑马线、逼停行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梁宇新告诉记者,这是斑马线治理的第三步。“我们加大了路面整治和执法力度,采取路口驻点与路段巡查、现场执法与非现场执法、教育与处罚等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市区75处文明礼让示范路口、路段,并在10个重点路口建立示范人行横道,严格查处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
科技助力
推广“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模式,增加行人过街预告警示
上海衡山宾馆附近是六岔路口,周边有一所小学,两座公园,不远处就是徐家汇商业中心。这里一直是徐汇区交警支队一大队重点管理路段。4月1日下午4点左右,记者在现场观察了半个多小时,看到右转车辆都自觉在斑马线处礼让行人。“一两年前,机动车司机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徐汇区交警支队一大队指导员顾之峰告诉记者,一次执勤时,他看到一位大人带孩子过马路,车辆停下来让行,小孩向司机竖起大拇指,“这个场景真是很温馨,小小的礼让和等待,让城市更有温度。”
为破解行人和非机动车执法管理瓶颈,去年以来,上海交通大整治行动从交通违法管理向行人、非机动车逐步延伸。从去年5月开始,公安交警部门陆续在黄浦、徐汇、静安、虹口等区试点安装了9套用于抓拍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和行人闯红灯的“电子警察”设备,并于2018年1月中旬起试点采用“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模式。据统计,1月11日至3月21日,上海市“电子警察”已累计有效抓拍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8901起,并通过挂号信、短信、上海交警APP等方式进行了违法告知。
如今,上海交警总队正在研发“行人、非机动车违法抓拍分析系统”,该系统应用高清摄像机进行检测,再通过智能识别技术,确定违法人员信息,并设置智能显示屏,对行人、非机动车进行提醒。与此同时,上海交警总队还运用热成像技术检测行人过街状态,研发行人过街预告警示系统,提示过往的机动车停车让行。
在四川绵阳市,一款自主研发、企业合作,并获得两项全国专利的“行人过街关爱系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绵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陈蒙原告诉记者,该系统能随人行红绿灯的变化,实时改变需提示的语音,对所有过街行人都有安全提示作用。“‘关爱系统’能根据不同时间段调整音量,例如在早上7点到9点半、下午5点到6点半等高峰时段,设置为大音量,其他时间设置为小音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化管理。”
目前,绵阳市城区已设置49处“行人过街关爱系统”,“过街的时候有‘人’在耳边叮嘱了,告诉我还要等多少秒,这比只看到红绿灯更有约束力。”过往的行人告诉记者。
综合施策
科学设置信号灯,人性化设计斑马线,发动全社会齐抓共管
礼让斑马线也带来一个新问题,记者发现,由于不时要礼让行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不得不行进缓慢。“在引导司机行车文明的同时,如何兼顾通行效率,这的确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臻说。4月1日下午,陈臻带队到中心城区调研,调研主题就是如何更科学管理斑马线交通。“今天检查了4个路口,我们发现,仅仅靠处罚并不能达到文明通行效果,还需要根据路口情况,科学设置信号灯,科学管理。”陈臻说。
“据研究,行人在交叉路口最大可耐受等待时间约为90秒。”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建明说,“在铁腕维护通行秩序的同时,也要换位思考,科学优化信号配时。”为此,成都交警实施了路口信号配时优化行动,结合商圈、居民区、学校等区域的特点,科学调整行人过街时间。对人车冲突较为严重的路口,结合“双待”通行模式重新制定信号灯配时方案,为行人过街设置专用信号阶段,一方面提高路口机动车通行效率,一方面减少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的冲突。
原上海公安局卢湾分局交警支队二中队的民警打破传统思维,总结了一套符合路口实际情况的信号管理措施:在右转道加设行人专用信号灯,预留出行人通行专用时间,同时,在原有人行横道线的基础上,增划对角斜穿的人行横道线,分散人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行人的最大通行量。
除了信号灯,记者还发现了不少人性化的斑马线设计。
4月2日下午5点,记者在绵阳市御营小学门口看到学生们在交警的组织下有序地过马路,学生们脚下的斑马线呈现出裸眼3D的效果。“3D斑马线通过蓝、白、黄色的构图搭配,利用人的视觉差,营造出一种逼真的立体感,远远看去,就像是凸起的台阶,十分醒目。”陈蒙原告诉记者,“由于这种斑马线看上去比实际上要高,容易被驾驶员发现,也更能有效地吸引行人,防止横穿马路。”
“斑马线前的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呵护,发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我们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王建明告诉记者。“例如,建立公益活动机制,大力拓展文明交通劝导员队伍,组织共青团组织、志愿者协会等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公益活动;联合驾校,将礼让行人的场景模拟测试纳入驾驶人培训‘必选题’;举办‘文明礼让·安全出行’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等,吸引网民投票参与。”(记者 郝洪 宋豪新 申琳 李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