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一分为二,画着自行车标识和通行时间段……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高新区)延安东路出现的这条自行车专用道引发市民关注。“同一条路上又多出一条自行车道,原先的那条也换样了。”
自行车道悄然“长个”
5月29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延安东路供销超市门口,发现这里确实刷有两条红色的自行车道。新刷的一条位于东侧,长度在100米左右,上面还没画自行车图案和标记等,一个雨水井窨井盖被刷成了蓝色,画小雨点图案。西侧的那条已变样:仅在一端画有自行车图案,原先画在中间的自行车图案和通行时间、文字已被覆盖。
现场竖有施工警示牌,但没看到施工人员,拉起的警戒线已掉在地上。“(端午节)放假前一两天来刷的,这几天可能相关部门在休假,施工暂停了。”在附近开店的经营户说。
根据之前施工单位的说法,目前延安路已明确要在整条路上划出自行车专用道。“这次自行车道悄然延长,难道这个项目要正式施行了?”报料人陈先生心中有疑问。5月29日,记者多次致电施工单位的办公室电话,但没能联系上。
分割非机动车道治堵还是添堵?
自行车专用道“空降”城区,此事引发市民热议。有读者认为,在倡导绿色出行的当下,只有让自行车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才能使这一交通工具成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必选。自行车专用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
有读者称,在当前的城市交通网络中,很多城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混用,二者加在一起,所占的道路空间非常有限。在这种逼仄的空间下,自行车道在大城市中更像是一种象征性存在。“启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即赋予自行车独立路权,这其实是对道路设施空间资源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市民常女士说。
也有读者认为,在本就狭窄的非机动车道上划出一条自行车道,不可取。“道路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就够了,干嘛还要分电动自行车道和自行车道?今后步行的人往哪走?而且,通行时间等提示画在路面上,等骑电动车的人看到提示,车子早已在自行车道上了,没什么可行性。”市民许先生说。
不少市民提到,城市慢行系统受到重视是好事,但具体实施方案还应根据绍兴实际仔细研究。“刚刷没几天,又改头换面,是不是也说明此项目还欠缺考虑和整体设计?”市民陈先生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设置自行车专用道的道路应再多选几条,做到慢行系统有机衔接;二是自行车道与电动自行车道之间有适当分隔,以保障安全;第三点,自行车道建成后,相应的监管措施也要及时跟上。
自行车绿道已在规划中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公共自行车仅越城区范围内已有近300个点位,数量已达1.2万多辆。今年又有不少共享单车出现街头。对此,一些人认为,要让这些自行车真正发挥作用,有必要在部分路段开辟自行车专用道。事实上,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在之前的规划中已有考虑,并在逐步实施中,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绍兴市规划局就已完成《绍兴市区自行车绿道规划》初稿。该规划涵盖了越城、柯桥、上虞三区,在自行车专用道选线中本着与城市景观、绿地、旅游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串联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打造宜行宜游的骑行线路。规划中共设计了8条线路,总长约153公里,共设置33个驿站。
今年3月,绍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市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也写道:完善公共自行车道、人行道、景观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布局,推进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有机融合,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国际惯例来看,城市的汽车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后,会逐渐走向鼓励慢行交通系统的阶段。”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梁伟举例称,曾经以机动车为主要通行模式的纽约,从去年开始重新规划交通体系,每年新增80公里自行车道;再比如,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到1995年该市拥有自行车专用道300多公里。目前那里三分之一的上班族使用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