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实施已近一年,为上海城市交通疏导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人大代表指出,诸如交警深夜贴罚单、交通标识和规则含糊不清乃至自相矛盾等“怪事”多次发生,凸显道路交通在精细化管理上任重而道远。
深夜贴单让人疑惑
一段时间以来,时有市民称遭遇深夜被贴单。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向记者讲述了他两次亲眼看到的案例。有一次晚上11点半,他途经黄浦滨江段一条偏僻小路,正巧看到交警在对违章停车进行执法,路边多辆私家车被贴单,问题是“这条路上并没有黄实线,可以说什么标志都没有。”还有一次,他凌晨时开车经过徐汇区一条断头路,有几辆私家车靠路边停放,警察在贴单。“这是一条很少有车行驶的断头路,停车没有对交通产生任何影响,为什么不能停呢?”
李飞康认为,上海有的道路标有黄实线、黄虚线和黄色禁停告示牌,有的道路标有允许停车告示,标识种类多,容易对市民产生误导,使人误认为没有黄线可以停车。在有些道路上,一边是黄线,另一边划了部分收费车位,而没有划车位的地方则没有禁停标识,常常让人不知所以然。“香港的道路标识就很清晰,能不能停车,能停多久,一目了然,市民停车根本无须猜谜语。”李代表建议,道路停车标识应统一规划,简单便民。
可否开放短时免费停车
禁停标识让人雾里看花,禁停标准也让一些市民深感困惑。
“在不影响交通运行的断头路、偏僻小路上停车,怎么就违章了?”李飞康代表进一步指出,上海现有机动车350多万辆,且每年以几十万辆速度增长,停车难已成为城市的痛点。他呼吁,在夜间不影响道路通行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停车位,方便市民就近停车。
“新版《条例》明确提倡开放道路夜间停车,通过近一年的操作,这一条的执行力度似乎比较弱,市民对此感受度不强。”曾多次参与《条例》立法调研的市人大代表金永红说,当初立法的理念有一条是“建设与管理同步”,但目前来看,禁停管理力度比较大,而停车位建设却明显滞后。
“要么停车违章,要么交费?”金代表认为,禁停的初衷本应是疏通道路,而收费停车是辅助手段,他呼吁,“不能一停车就让人交钱”,应考虑到市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有条件的开放免费停车。“去市场买个菜,到银行取款机提款,上街头小店买东西,可否开放15分钟免费时段,让大家从容坦然地办个事?”金代表说,道路停车也应属于公共服务,要考虑到市民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单纯以营利为目的。
不以个人判断甄别违章
执法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执法者对规定的解读出现偏差,处罚尺度随意性较大,这一现象也时有发生。
李飞康告诉记者,在黄浦区某三车道的道路上,最右边有一条直行和右转道,但路中央直行方向又画了一段斑马线。直行时,常常有车辆因来不及变道而压到斑马线,要避开它只能在路口向左变道绕行。在斑马线旁,常有一辆移动电子眼跟拍车,只要压线就拍照,罚款扣分。有市民反映,因为触碰到了斑马线连续收到7张罚单。“既然直行压线违章,为何不能直接告示司机,而要采用偷拍方式?既然直行容易压线,为何还要设置为允许直行?”李代表认为,标识之间的自相矛盾让司机“被违章”,斑马线旁蹲点跟拍则给人非常不好的感觉。
近期,交警部门集中执法整治“右转弯机动车不让行人”,具体执法过程中却出现了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什么情况下车要让行人,行人已走到对面车道车辆能否行驶,诸如此类问题,不同交警在执法过程中给出的解读、执法尺度不一致。李代表说,在一些路口,因让行不当而导致路口堵塞,又形成了新的人为堵点。他认为,现行处罚标准比较原则,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应尽快对相关规定条款予以细化,用标准而不是交警个人的判断来甄别违章行为。
精细执法呼唤正视差异
“于细微处感知城市的温度。”金永红代表用这句话概括了市民对道交管理的期盼。
他是《上海市道交条例》的立法参与者之一,从最初的立法调研到法律条文商讨,再到立法后评估,亲历了一部法规的完整诞生。“这部《条例》的出台,本身就是力度和温度的双重体现。”金代表认为,精细化是对这两个维度的一致要求。最近,他和一批代表建起了“道交执法检查交流微信群”,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市民对执法中暴露的细节问题的看法,希望能以理性和建设性来开展诚恳沟通,共同推动这部《条例》的精打细磨。
“差异化是精细化的必然内涵,精细化不是机械化,有温度的执法才能实现差异化管理。”金永红说,上海要对标国际卓越城市,就需要有更高品质的民生。他认为,《道交条例》起点很高,是一部很好的法规,而市民对执法过程的严格要求,正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